神经网络


文中所用到的图片部分截取自Andrew Ng在Cousera上的课程

逻辑回归的问题

神经网络目前是一个很火的概念,在机器学习领域目前还是主流,之前已经介绍了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,为什么还要学习神经网络?以non-linear classification为例,如下图所示

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对feature的多项式$g_\theta$来确定预测函数,但这中方法适用于feature较少的情况,比如上图中,只有两个feature: $x_1$和$x_2$。

当feature多的时候,产生多项式就会变得很麻烦,还是预测房价的例子,可能的feature有很多,比如:x1=size,x2=#bedrooms,x3=#floors,x4=age,…x100=#schools等等,假设n=100,有几种做法:

  • 构建二阶多项式
    • 如$x_1^{2}$,$2x_1$,$3x_1$,…,$x_2^{2}$,$3x_2$…有约为5000项(n^2/2),计算的代价非常高。
    • 取一个子集,比如x1^2, x2^2,x3^2...x100^2,这样就只有100个feature,但是100个feature会导致结果误差很高
  • 构建三阶多项式
    • x1x2x3, x1^2x2, x1^2x3...x10x11x17..., 有约为n^3量级的组合情况,约为170,000个

另一个例子是图像识别与分类,例如识别一辆汽车,对于图像来说,是通过对像素值进行学习(车共有的像素特征vs非汽车特征),那么feature就是图片的像素值,如下图所示,假如有两个像素点是车图片都有的:

假设图片大小为50x50,总共2500个像素点,即2500个feature(灰度图像,RGB乘以三),如果使用二次方程,那么有接近300万个feature,显然图像这种场景使用non linear regression不合适,需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

单层神经网络

所谓神经元(Neuron)就是一种计算单元,它的输入是一组特征信息$x_1$…$x_n$,输出为预测函数的结果。

如上图,是一个单层的神经网络,其中:

  • 输入端$x_0$默认为1,也叫做”bias unit.”
  • $\theta$矩阵在神经网络里也被叫做权重weight矩阵

对于上述单层神经网络的输出函数$h_\theta(x)$,可以表示为

其中,$\theta_0$为bias uint,g为sigmoid函数$\frac{1}{1+e^{-z}}$,作用是将输出的值映射到[0,1]之间。因此最终的输出函数也可以写作

公式有些抽象,我们看看如何用Pytorch来实现

import torch

def activation(x):
    return 1 / (1+torch.exp(-x))

## Generate some data
torch.manual_seed(7) #set the random seed so things are predictable

## Features are 5 random normal variables
features = torch.randn((1,5)) #1x5

# True weights for our data, random normal variables again
# same shape as features
weights = torch.randn_like(features) #1x5

#and a true bias term
bias = torch.randn((1,1))

# weights.view will convert the matrix to 5x1
# torch.mm does the matrxi multiplication
y = activation(bias + torch.mm(features, weights.view(5,1)))

多层神经网络

上述的神经网络只有输出端一个Neuron,属于比较简单的神经网络,我们再来看一个多个Neuron的两层神经网络,如下图所示

上述神经网络中的第一层是叫”Input Layer”,最后一层叫”Output Layer”,中间叫”Hidden Layer”,用$a_0^2…a_n^2$表示,他们也叫做”activation units.” 其中

  • 输入层的$x_i$为样本feature,$x_0$作为”bias”
  • 中间层的$a_i^{(j)}$ 表示第j层的第i个节点,我们可以加入$a_0^{(2)}$作为”bias unit”,也可以忽略

对第二层每个activation节点的计算公式如下:

上面可以看到第一层Hidden Layer的参数,$\theta_{ij}$表示从节点i到节点j的权重值,$\theta^{(l)}$表示该权重位于第l层。如果单独看每一个a节点的值,会发现它和上述单层神经网络的计算方式一样,需要一个bias unit和$\theta$权重。 如上图中的$\theta$矩阵是3x4的,输入的feature矩阵是4x1的,这样相乘得出的第一层输出矩阵是3x1的,对应每个a节点的值。而整个神经网络最终输出结果是神经元a矩阵再乘以第二层Hidden Layer的参数矩阵$\theta^{(2)}$。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$\theta$矩阵的维度的计算方式为:

如果神经网络第j层有$m$个单元,第j+1层有$n$个单元,那么$\Theta$矩阵的维度为$n \times (m+1)$

以上面的例子来说, 如果layer1有两个三个输入节点,即$m=3$, layer2 有三个activation节点,即$n=3$。那么$\Theta$矩阵是3x4的。 为什么要+1呢? 原因是在输入层(input layer)要引入$x_0$作为bias, 对应

为了简化上面Hidden Layer的式子,我们定义一个新的变量$z_k^{(j)}$来表示g函数的参数,则上述节点a的值可表示如下:

和前面一样,上脚标用来表示第几层layer,下脚标用来表示该layer的第几个节点。例如j=2时的第k个节点的值为

将上面式子做进一步推导并用向量表示为

我们用结合上面的三层神经网络来简单验证下,假设j=3那么第三层神经网络节点的值$z^{(3)}$为

其中,上角标用来表示第几层layer,下角标表示该层的第几个节点。例如第2层的第k个节点的z值为:

z k ( 2 ) = Θ k , 0 ( 1 ) x 0 + Θ k , 1 ( 1 ) x 1 + + Θ k , n ( 1 ) x n

用向量表示x和zj如下:

x = x 0 x 1 x n z ( j ) = z 1 ( j ) z 2 ( j ) z n ( j )

令x为第一层节点x=a(1),则每层的向量化表示为:

z ( j ) = Θ ( j 1 ) a ( j 1 )

其中,Θ(j-1)是 jx(j+1) 的,a(j-1)是(j+1)x1的,因此zj是jx1的,即

a ( j ) = g ( z ( j ) )

当我们计算完a(j)后,我们可以给a(j)增加一个bias unit,即a0(j)=1,则a变成了(j+1)x1的。以此类推:

z ( j + 1 ) = Θ ( j ) a ( j )

最终的预测函数h表示为:

h Θ ( x ) = a ( j + 1 ) = g ( z ( j + 1 ) )

注意到在每层的计算上,我们的预测函数和逻辑回归基本相同。我们增加了这么多层,即神经网络是为了更好的得到非线性函数的预测结果,这个算法也叫做Forward Propagation,后面简称FB算法,Octave实现为:


function g = sigmoid(z)
	g = 1.0 ./ (1.0 + exp(-z));
end

function p = predict(Theta1, Theta2, X)

m = size(X, 1);
num_labels = size(Theta2, 1);

% You need to return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correctly 
p = zeros(size(X, 1), 1);

a1 = [ones(m, 1), X];
a2 = sigmoid(a1*Theta1');
a2 = [ones(m,1) a2];
h = sigmoid(a2*Theta2');

% Hint: The max function might come in useful. In particular, the max
%       function can also return the index of the max element, for more
%       information see 'help max'. If your examples are in rows, then, you
%       can use max(A, [], 2) to obtain the max for each row.
%
[max,index] = max(h,[],2);
p = index;

end

Neural Network Example

  • 单层神经网络实现与或门

神经网络的一个简单应用是预测x1 AND x2,当x1x2都为1的时候,结果是true,预测函数如下:

x 0 x 1 x 2 g ( z ( 2 ) ) h Θ ( x ) x0

为1,我们假设 θ(1)的值如下:Θ(1)=[302020]

如图所示,我们构建了一个一层的神经网络来处理计算机的”AND”请求,来代替原来的“与门”。神经网络可用来构建所有的逻辑门,比如”OR”运算如下图:

  • 二级神经网络构建同或门

上面我们实现了与或非(非的推导忽略),对应的theta矩阵如下:


</br>

A N D : Θ ( 1 ) = 30 20 20 N O R : Θ ( 1 ) = 10 20 20 O R : Θ ( 1 ) = 10 20 20

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矩阵来构建XNOR门:

x 0 x 1 x 2 a 1 ( 2 ) a 2 ( 2 ) a ( 3 ) h Θ ( x )

第一层节点的θ矩阵为:

Θ ( 1 ) = 30 20 20 10 20 20

第二层节点的θ矩阵为:

Θ ( 2 ) = 10 20 20

每层节点的计算用向量化表示为:

a ( 2 ) = g ( Θ ( 1 ) x ) a ( 3 ) = g ( Θ ( 2 ) a ( 2 ) ) h Θ ( x ) = a ( 3 )

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

使用神经网络进行多种类型分类的问题,我们假设最后的输出是一个向量,如下图所示

上面的例子中,对于输出结果y的可能情况有:

每一个y(i)向量代表一中分类结果,抽象来看,多级神经网络分类可如下表示:

Cost Function

  • 先定义一些变量:
    • L = 神经网络的层数
    • Sl

      = 第l层的节点数

    • K = 输出层的节点数,即输出结果的种类。
      • 对0和1的场景,K=1, Sl=1
      • 对于多种分类的场景,K>=3, Sl=K
      • hΘ(x)k表示第K个分类的计算结果
  • Cost Function

参考之前的逻辑回归cost函数:

J ( θ ) = 1 m i = 1 m [ y ( i )   log ( h θ ( x ( i ) ) ) + ( 1 y ( i ) )   log ( 1 h θ ( x ( i ) ) ) ] + λ 2 m j = 1 n θ j 2

对神经网络来说,输出结果不再只有两种类型,而是有K种分类,cost函数也更加抽象和复杂:

J ( Θ ) = 1 m i = 1 m k = 1 K y k ( i ) log ( ( h Θ ( x ( i ) ) ) k ) + ( 1 y k ( i ) ) log ( 1 ( h Θ ( x ( i ) ) ) k ) + λ 2 m l = 1 L 1 i = 1 s l j = 1 s l + 1 ( Θ j , i ( l ) ) 2

为了计算多个输出结果,括号前的求和表示对K层分别进行计算后再累加计算结果。中括号后面是regularization项,是每层θ矩阵元素的平方和累加,公式里各层θ矩阵的列数等同于对应层的节点数,行数等它对应层的节点数+1,其中i=1slj=1sl+1(Θj,i(l))2是每个θ矩阵项的平方和,l=1L-1代表各个层θ矩阵的平方和累加。理解了这两部分就不难理解regularization项了,它和之前逻辑回归的regularization项概念是一致的。

理解上述式子着重记住以下三点:

  1. 前两个求和符号是对每层神经网络节点进行逻辑回归cost function运算后求和
  2. 后面三个求和符号是是每层神经网络节点的θ矩阵平方和的累加求和
  3. 特殊注意的是,后面三个求和符号中第一个求和符号中的i代表层数的index,不代表训练样本的index
  • Octave demo

假设有三层神经网络,已知权重矩阵Theta1,Theta2,代价函数使用代数形式描述为:


function [J grad] = nnCostFunction(num_labels,X, y, Theta1, Theta2, lambda)

% X:5000x400
% y:5000x1
% num_labels:10
% Theta1: 25x401
% Theta2: 10x26

% Setup some useful variables
m = size(X, 1);
J = 0;


% make Y: 5000x10
I = eye(num_labels);
Y = zeros(m, num_labels);
for i=1:m
  Y(i, :)= I(y(i), :);
end

% cost function
J = (1/m)*sum(sum((-Y).*log(h) - (1-Y).*log(1-h), 2));
% regularization item
r = (lambda/(2*m))*(sum(sum(Theta1(:, 2:end).^2, 2)) + sum(sum(Theta2(:,2:end).^2, 2)));

% add r
J = J+r;

end

Backpropagation algotrithm

“Backpropagation”是神经网络用来求解Cost Function最小值的算法,类似之前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中的梯度下降法。上一节我们已经了解了Cost Function的定义,我们的目标是求解:

min Θ J ( Θ )

即找到合适的θ值使Cost Function的值最小,即通过一个合适的算法来求解对θ的偏导

Θ i , j ( l ) J ( Θ )

我们先假设神经网络只有一个训练样本(x,y),我们使用“Forward Propagation”的向量化方式来逐层计算求解出最后的结果

接下来我们要求θ矩阵的值,用到的算法叫做“Backpropagation”,我们定义:

δj(l)="error" of node j in layer l

假设 Layer L=4 那么有:

δj(4)=aj(4)-yj

向量化表示为:

δ(4)=a(4)-y

其中,δ,a,y向量行数等于最后一层节点的个数,这样我们首先得到了最后一层的δ值,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最后一层的δ值来向前计算前面各层的δ值,第三层的公式如下:

δ ( 3 ) = ( ( Θ ( 3 ) ) T δ ( 4 ) )   .   g ' ( z ( 3 ) )

第二层的计算公式如下:

δ ( 2 ) = ( ( Θ ( 2 ) ) T δ ( 3 ) )   .   g ' ( z ( 2 ) )


</br> 第一层是输入层,是样本数据,没有错误,因此不存在δ(1)
</br>

在上述的式子中,g' z ( l ) 的求导等价于下面式子:

g ' ( z ( l ) ) = a ( l )   .   ( 1 - a ( l ) )

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即是先计算最后一层的δ值,然后依次向前计算各层的δ值。

如果忽略regularization项,即λ=0,我们能够发现如下式子:

Θi,j(l)J(Θ)=aj(l)δi(l+1)

上面是Layer L=4的例子,让我们对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先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,接下来从通用的角度给出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的计算步骤

假设有训练集 {(x(1),y(1))(x(m),y(m))},令

  • 对所有i,j,l ,令 Δi,j(l) = 0,得到一个全零矩阵

  • For i=1 to m 做循环,每个循环体执行下面操作

    1. a(1):=x(t)

      让神经网络第一层等于输入的训练数据

    2. a(l) 进行“Forward Propagation”计算,其中 l=2,3,…,L 计算过程如上文图示

    3. 使用 y(t)来计算 δ(L)=a(L)-y(t)

    4. 根据 δ(L) 向前计算 δ(L1),δ(L2),,δ(2),公式为:δ(l)=((Θ(l))Tδ(l+1)) . a(l) . (1a(l)) 这个过程涉及到了链式法则,在下一节会介绍

    5. Δ i , j ( l ) := Δ i , j ( l ) + a j ( l ) δ i ( l + 1 )

      对每层的θ矩阵偏导不断叠加,进行梯度下降,前面的式子也可以用向量化表示 Δ ( l ) := Δ ( l ) + δ ( l + 1 ) ( a ( l ) ) T

  • 加上Regularization项得到最终的θ矩阵

    • 当 j≠0 时,$ D_{i,j}^{(l)} \thinspace := \thinspace \frac{1}{m}(\Delta_{i,j}^{(l)} + \lambda \Theta_{i,j}^{(l)}), \thinspace if \thinspace $
    • 当 j=0 时,$ D_{i,j}^{(l)} \thinspace := \thinspace \frac{1}{m}\Delta_{i,j}^{(l)} $

大写的D矩阵用来表示θ矩阵的计算是不断叠加的,我们最终得到的偏导式子为:

Backpropagation Intuition

这一小节对上面提到的Backpropagation(后面简称BP算法)做一个简单的数学推到,来搞清楚 δ j ( l ) 的计算过程。

还是先看Forward Propagation,我们还是拿前面的图距离,假设神经网络如下图

他只有一个输出节点,由之前提到的Forward Propagation得到的预测函数为:

h Θ ( x ) = a 1 ( 3 ) = g ( Θ 10 ( 2 ) a 0 ( 2 ) + Θ 11 ( 2 ) a 1 ( 2 ) + Θ 12 ( 2 ) a 2 ( 2 ) + Θ 13 ( 2 ) a 3 ( 2 ) )

这个函数中:

  1. h Θ ( x )

    是以Θ为变量的函数

  2. 它的计算过程是从第一层开始向最后一层逐层计算,每一层每个节点的值是由它后一层的节点乘以权重矩阵Θ

BP的计算和推导不如Forward容易理解,也不直观,它的特点类和FB类似

  1. δ也是自变量为θ的函数
  2. 它的计算过程是从最后一层开始向第一层逐层计算,每层的δ值是由它前面一层的δ值乘以权重矩阵θ
  3. 它的计算包含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求梯度(对θ求偏导),第二部分是梯度下降

先说第一部分求梯度,由上节给出的代价函数为:

J ( Θ ) = 1 m i = 1 m k = 1 K y k ( i )   log ( h Θ ( x ( i ) ) ) k + ( 1 y k ( i ) )   log ( 1 h Θ ( x ( i ) ) k ) + λ 2 m l = 1 L 1 i = 1 s l j = 1 s l + 1 ( Θ j , i ( l ) ) 2

如果将regularization项忽略,令K=1,对于单一节点x(i),y(i)的代价函数简化为:

J ( Θ ) = - y ( i )   log ( h Θ ( x ( i ) ) ) + ( 1 y ( i ) )   log ( 1 h Θ ( x ( i ) ) )

上面函数近似约等于:

J ( Θ ) ( h Θ ( x ( i ) ) - y ( i ) ) 2

其中l代表神经网络layer的index,回忆这个函数的含义是计算样本 ( x ( i ) , y ( i ) ) 和预测结果的误差值,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使这个函数的达到最小值的Θ,找到的办法是通过梯度下降的方式,使J(Θ)沿梯度下降最快的方向达到极值(注意:J(Θ)不是convex函数,不一定有最小值,很可能收敛到了极值点),梯度下降需要用到 J(Θ) / Θ j i (l) ,并将计算结果保存到 Δ ( l ) 中。

下面我们以3层神经网络为例,分解这个推导过程,神经网络如下图所示

再来回顾一下各个变量的含义为:

  • x1x2 表示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,两个特征
  • zj(l)表示第l层的第j个节点的输入值
  • aj(l)表示第l层的第j个节点的输出值
  • Θji(l)表示第l层到第l+1层的权重矩阵
  • δ j ( l ) 表示第l层第j个节点的预测偏差值,他的数学定义为 δj(l) = z j(l) J ( Θ)

我们的目的是求解Θ矩阵的值,以得出最终的预测函数,这个例子中以求解Θ11(3)Θ11(2)为例

  1. 参考上面几节,我们令 h Θ ( x ( t ) ) = g ( z ( t ) )=a(t),其中g为sigmoid函数g(z)=11+ez

  2. 先求 Θ11(3),由链式规则,可以做如下运算: J ( Θ ) Θ 11 ( 3 ) = J ( Θ ) a 1 (4) a 1 ( 4 ) z 1 ( 4 ) z 1 ( 4 ) Θ 11 ( 3 )

  3. 参考上面δ的定义,可知上面等式后两项为:δ1(4)= J ( Θ ) a 1 (4) a 1 ( 4 ) z 1 ( 4 ) , 即输出层第一个节点的误差值,展开计算如下:

    δ1(4)= J ( Θ ) a 1 (4) a 1 ( 4 ) z 1 ( 4 ) = [ y ( 1 g ( z ) ) + ( y 1 ) g ( z ) ]= [ y ( 1 g ( z ) ) + ( y 1 ) g ( z ) ] = g ( z ) y = a ( 4 ) y

    ,其中用到了sigmoid函数一个特性: g ( z ) = g ( z ) ( 1 g ( z ) )

  4. 这样我们得到了δ1(4)(参考上一节BP算法的步骤(3)),接下来继续求解 J ( Θ ) Θ 11 ( 3 ) ,前面第二步等号后的最有一项 z 1 ( 4 ) Θ 11 ( 3 ) ,将 z 1 ( 4 )展开有: z 1 ( 4 )=Θ10(3) * a0(3)+Θ11(3) * a1(3)+Θ12(3) * a2(3),对Θ11(3)求偏导的结果为a1(3)

  5. 将第4步与第三步的式子合并,即得出 J ( Θ ) Θ 11 ( 3 ) =δ1(4) * a1(3) 与上一节BP算法步骤(5)一致

  6. 接下来计算Θ11(2),链式规则可做如下运算 J ( Θ ) Θ 11 ( 2 ) = J ( Θ ) a 1 (4) a 1 ( 4 ) z 1 ( 4 ) z 1 ( 4 ) a 1 ( 3 ) * a 1 ( 3 ) z 1 ( 3 ) * z 1 ( 3 ) Θ 11 ( 2 )

  7. 参考上面δ的定义,可知 δ 1 ( 3 ) = J ( Θ ) a 1 (4) a 1 ( 4 ) z 1 ( 4 ) z 1 ( 4 ) a 1 ( 3 ) * a 1 ( 3 ) z 1 ( 3 ) ,由上面的步骤3可知,等式的前两项为 δ 1 ( 4 ) 。这里可以看出对δ值的计算和之前的FB算法类似,如果将神经网络反向来看,当前层的 δ 1值是根据后一层的 δ (1-1)计算得来。等式的第三项,将z1(4)展开后对a1(3)求导后得到Θ11(3),等式最后一项为 g ( z 1 ( 3 ) )

  8. 将上一步的结果进行整理得到: δ 1 ( 3 ) = δ 1 ( 4 ) * Θ11(3) * g ( z 1 ( 3 ) ) 和上一节BP算步骤(4)一致

  9. 将8的结果带入第6步,可得出 J ( Θ ) Θ 11 ( 2 ) = δ 1 ( 3 ) * z 1 ( 3 ) Θ 11 ( 2 ) ,将z1(3)展开后对 Θ 11 ( 2 ) 求导得到a1(2)

  10. 整理第9步结果可知 J ( Θ ) Θ 11 ( 2 ) = δ 1 ( 3 ) * a1(2),与上一节步骤(5)一致

通过上面的推导,大概可以印证上一节的结论:

Θi,j(l)J(Θ)=aj(l)δi(l+1)

而关于对 δ j ( l ) 的计算则是BP算法的核心,继续上面的例子,计算 δ 2 ( 3 ) δ 2 ( 2 )

可以观察到 BP 算法两个突出特点:

  1. 自输出层向输入层(即反向传播),逐层求偏导,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各个层的参数梯度。

  2. 在反向传播过程中,使用 δ(l)δ(l) 保存了部分结果,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运算,因而该算法性能优异。

Implementation Nodte: Unrolling parameters

这一小节介绍如何使用Advanced optimization来计算神经网络,对于优化函数,前面有讲过,的定义如下:

function [jVal, gradient] = costFunction(theta)

...

optTheta = fminunc(@costFunction, initialTheta, options)

fminunc的第二个参数initialTheta需要传入一个vector,而我们之前推导的神经网络权重矩阵Θ显然不是一维的向量,对于一个四层的神经网络来说:

  • Θ矩阵:Θ(1)Θ(2)Θ(3) - matrices(Theta1, Theta2, Theta3)
  • 梯度矩阵:D(1)D(2)D(3) - matrices(D1, D2, D3)

因此我们需要将矩阵转换为向量,在Octave中,可用如下命令

thetaVector = [ Theta1(:); Theta2(:); Theta3(:); ]
deltaVector = [ D1(:); D2(:); D3(:) ]

这种写法会将3个Θ矩阵排成一维向量,假设Θ(1)是10x11的,Θ(2)是10x11的,Θ(3)是1x11的,也可以从thetaVector取出原始矩阵

Theta1 = reshape(thetaVector(1:110),10,11)
Theta2 = reshape(thetaVector(111:220),10,11)
Theta3 = reshape(thetaVector(221:231),1,11)

总结一下:

  • 前面得到的thetaVector代入到fminunc中,替换initialTheta
  • costFunction中,输入的参数是thetaVec

      function[jVal,gradientVec] = costFunction(thetaVec)
    

    costFunction中,我们需要使用reshape命令从theVec取出Θ(1)Θ(2)Θ(3) 用来计算FB和BP算法,得到D(1)D(2)D(3) 梯度矩阵和J(Θ),然后再unroll D(1)D(2)D(3)得到gradientVec

Gradient Checking

在计算神经网络的梯度时,要确保梯度计算正确,最好在计算过程中进行Gradient Checking。对于代价函数在某个点导数可近似为:

Θ J ( Θ ) J ( Θ + ϵ ) J ( Θ ϵ ) 2 ϵ

上面式子是单个Θ矩阵的梯度近似,对于过个Θ矩阵的梯度近似,计算方法相同:

Θ j J ( Θ ) J ( Θ 1 , , Θ j + ϵ , , Θ n ) J ( Θ 1 , , Θ j ϵ , , Θ n ) 2 ϵ

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相近,其中ϵ=10(-4),注意过小的ϵ会导致计算问题,由于我们只能对一个Θ矩阵进行ϵ的加减,对于多个Θ矩阵,在Octave中需要使用循环计算

epsilon = 1e-4;
for i = 1:n,
  thetaPlus = theta;
  thetaPlus(i) += epsilon;
  thetaMinus = theta;
  thetaMinus(i) -= epsilon;
  gradApprox(i) = (J(thetaPlus) - J(thetaMinus))/(2*epsilon)
end;

得到近似的梯度之后,我们可以将计算得到的Appprox和上一节的deltaVector进行比较,查看是否gradApprox ≈ deltaVector,由于计算Approx代价很大,速度很慢,一般在确认了BP算法正确后,就不在计算Appox

结合前一节做一个简单的总结:

  1. 通过实现BP算法得到δ矩阵DVec(Unrolled D(1)D(2)D(3)
  2. 进行梯度检查,计算gradApprox
  3. 确保计算结果足够相近
  4. 停止梯度检查,使用BP得到的结果
  5. 确保在用神经网络训练数据的时候梯度检查是关闭的,否则会非常耗时

###Random Initialization

计算神经网络,将theta初始值设为0不合适,这会导致在计算BP算法的过程中所有节点计算出的值相同。我们可以使用随机的方式产生Θ矩阵,比如将Θij(l)初始化范围控制在[-ϵ,ϵ]:

Theta1=rand(10,11)*(2*INIT_EPSILON)-INIT_EPSILON #初始化10x11的矩阵
Theta1=rand(1,11)*(2*INIT_EPSILON)-INIT_EPSILON #初始化1x11的矩阵

rand(x,y)函数会为矩阵初始化一个0到1之间的实数,上面的INIT_EPSILON和上一节提到的ϵ不是一个ϵ。

小结

这一章先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神经网络,包含如下几个步骤

  • 第一层输入单元的个数 = 样本 x ( i ) 的维度
  • 最后一层输出单元的个数 = 预测结果分类的个数
  • Hidden Layer的个数= 默认为1个,如果有多余1个的hidden layer,通常每层的unit个数相同,理论上层数越多越好

接下来介绍了如何训练一个神经网络,包含如下几步

  1. 随机初始化Θ矩阵
  2. 实现FP算法,对任意 x ( i ) 得出预测函数 h Θ ( x ( i ) )
  3. 实现代价函数
  4. 使用BP算法对代价函数求偏导,得到Θi,j(l)J(Θ)的算式
  5. 使用梯度检查,确保BP算出的Θ矩阵结果正确,然后停止梯度检查
  6. 使用梯度下降或者其它高级优化算法求解权重矩阵Θ,使代价函数的值最小

不论是求解FP还是BP算法,都要loop每一个训练样本

for i = 1:m,
   Perform forward propagation and backpropagation using example (x(i),y(i))
   (Get activations a(l) and delta terms d(l) for l = 2,...,L

BP梯度下降的过程如下图所示:

再回忆一下梯度下降,函数在极值点处的导数

Resour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