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哲学(一)
傅佩荣台大课程1-5讲内容摘要
宗教哲学简介
哲学训练的第一个作用是澄清概念,同一个概念不同人理解不一样,比如东西方对龙的理解,比如最宗教的定义。哲学训练的第二个作用是建立标准,划定边界,比如界定善恶的标准是什么,我们常说要尽孝道,但是孝顺的标准是什么呢。哲学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建构系统。一流的学家都有自己的系统,这个系统可以帮我们回答一些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,但是对错无法考证,只是逻辑上可以自圆其说。
再继续讨论之前,我们还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意义,意义是理解的可能性。因此如果想要人生有意义,可以有两个选择:
- 要么认定我们的世界只有自然界和人类,没有其它东西,人不具备自由意志,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意义。这里说的人类是指生物学上的人,即人是“死”的。而自然界是有规律的,有规律代表可预测的。因此这种前提下,整个世界的运转是机械的,可预测的,不够成理解的前提,因此是无意义的。
- 要么认定自然界和人类都有根源且都有归宿,此时我们就需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,世界运行背后的规律是怎样的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建构其完整的哲学系统,即需要包涵对自然界,人类,以及根源的解释。
如果我们选择寻求来源,则宗教与哲学都能提供答案,不同的是哲学是基于理性,而宗教则是基于信仰。而宗教哲学则是用哲学的视角对宗教做出客观的思考和反省。
我们先谈宗教,宗教目前比较强势的是来自西方的信奉耶稣的基督宗教(Christianity),注意基督宗教不是基督教,后者是新教改革后创立的,也是最晚出现的的,在它出现之前还有东正教和天主教。宗教创造了“神”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起源,用“救赎”来解释人的最终归宿。历史上有三位比较重要的人物对宗教给出了定义
在基督宗教里,耶稣的生存年限很重要,从4B.C.~ 29 A.D.
- 第一位是西塞罗 - Cicero (106 - 43 B.C.): 拉丁文Relegere - to read over, to think over divine things。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,他对神的理解是多元主义的,即存在多个神,比如天神宙斯,女神维纳斯等
- 第二位是一位教父 - Lactanitus (260 - 340): 拉丁文Religare - to bind to God. 中世纪教父的作用是解释耶稣的合法性与正统性,以及如何弥合和古希腊哲学之间的缝隙,矛盾等。
- 第三位是中世纪最有名的教父奥古斯丁 - Augustine (345 - 430): 拉丁文Reeligere: to choose again God lost by sin.
回到中国,宗教这两个字是分开的,“宗”最早出自道教,老子讲,“言有宗,事有君”,宗表示主旨。而“教”在中庸和易经里都出现过。中庸里说,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。因此中国人对宗教的理解是信仰的体现,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,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盘表现。而对文化的判断有三个层次
- 器物层次,即物质文明的高度,没有国家与文化的差异,科技进步,物质发展。
- 制度层次,即法律,规章,社会制度等。制度是相对的,人类社会没有完美的制度。
- 观念层次,当器物和制度都达到较高层次时,人们的观念将决定文明的高低。
宗教的可以极大程度的丰富人们的观念层次,它提供了人和某种超越界(transcendence)之间的关系,这种关系就是信仰。人生的限制有三个,痛苦,罪恶和死亡。前两者是相对的,而死亡是超越界,宗教可以解决超越界的问题。 与超越界相对的叫内存界(immanence),内存界包括人和自然界,是我们能感知的世界。
谈到超越界,我们要明确三个原则,即
- 关系性,如果不和超越界建立关系,那么谈论宗教和信仰是没有意义的
- 功能性,对超越界信仰是具有某种功能性的,需要反映到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上
- 象征性,宗教里对超越界具象化的器物都是象征,不对应实体
宗教所具备的条件
宗教具有五个基本的条件,第一条便是教义(Dogma),教义等同真理,是指人的经验及理性所无法解说的,来自超越界的答案,不需要证明。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,一般教义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,分别是宇宙是怎么来的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人死后去哪里。所有的教义都是违背理性的,比如对于人死后去哪里的问题,基本上有两种答案,一种是接受审判,一种是轮回。成为宗教的第二个基本条件是仪式,仪式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回到原点,让生命产生新的力量,重新出发。仪式通常和神话有关,由于古代理性发展有限,神话是古人对宇宙最根本的解释。宗教的第三个基本条件是戒律,戒律比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严格,它不仅控制人的行为,还控制人的思想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就是罪恶感,耶稣要求信徒不能动一丝邪念,如果思想是邪恶的,哪怕没有付诸行动,那么这个人也是罪恶的,将受到审判。因此在上帝眼里,所有人都是有罪的,这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原罪。宗教的第四个基本条件是教团,即神职人员。一个合格神职人员往往是万里挑一的修行者,需要严格遵守戒律,是信徒的榜样。宗教的最后一个标准是有学理,这是为了迎合人类的理性,将宗教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阐述便于教义的传播,神学和佛学属于属于这一标准。
历史注定是悲观的,因为我们无法从历史中看到未来的方向。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里面只学到了一个教训 - “人类从历史里面没学到任何教训”
宗教的三种类型
- 器物型
- 先知型
- 体验型
每个宗教多少都具备上面三种类型,只是侧重点不同,基督宗教偏向第二点,圣经中充满了预言故事。而佛教,道教偏向第三点,强调修行和体验已达到”无我”的境界。注意,道家不是道教,老子开创道家学说是在春秋,道教的兴起是在东汉,相差约800年。道教兴于魏晋盛于唐朝,老子被封为太上老君,他的书被称为道德经,庄子的书变成了南华真经。按照上述的标准,儒家不能算作宗教,因为它没有回答生死的问题,但是儒家具备宗教的情操,表现在其鼓励人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,不安于现状。这符合宗教的自我修行已达到和超越界建立联系的目标。
对宗教的批判与回应
宗教的历史远比科学出现的时间长,在科学出现之前,宗教曾一度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手段。但是当科学出现之后,我们该如何认识宗教呢?举个例子,前面几节中提到的”超越界“,它存在么?我们该如何用理性来认识。
我们熟悉的科学实际上泛指自然科学,即如何解释自然界的变化规律,因此科学是不能回答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,因为研究的范畴不同。对于自然界(客观世界以外)的问题,科学工作者倾向于用不可知论来回答,即”我不知道”,这是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谨慎态度。对宗教批判比较严重的反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。
我们先来说自然科学,弗洛伊德(Freud, 1856 - 1939)认为近代人类经历了三重革命,即天文学,生物学和心理学。天文学的革命以哥白尼(Copernicus, 1473 - 1543)作为代表,那个时期是欧洲进行文艺复兴,宗教改革的时候,真正的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,1687年牛顿出版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。
接着是生物学革命,代表人物是达尔文(Darwin, 1809 - 1882)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宗教的挑战很大,但是他并未完全解释清楚从类人猿到现代智人的突变,这也给了宗教留出了解释的空间。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与自省能力,能审视自己。哲学对人的生物学特性称为实然(to be),即人本来的样子,比如渴了要喝水,饿了要吃饭等,对人”特有”的部分称为应然(ought to be),即人应该有的样子,比如上面提到的自我意识等其它自然界生物不具备的东西。人的自由意志体现在人可以独立做选择,
个人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说法,关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从古至今经过了无数科学家,哲学家的讨论,但仍没有一个统一答案,我更倾向于《人类简史》中的解释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,独立思辨即可。
社会学对宗教批判的代表是涂尔干(Durkheim, 1859 - 1917),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工具,即
- “神明是社会为了控制个人(使个人忠于社会并提供个人安全与救助)所不自觉的虚构出来的”
- “人有社会性;社会力量比个人巨大而持久;社会的象征即是神明,所以宗教是社会的工具”
上述论断出自《社会学批判》,宗教对社会学批判的回应是
- 宗教所做启迪的良知,会突破固定社会的界限,对人类全体产生关怀,即所谓的普世价值
- 这种良知所要求的的道德理想,超过社会的一般水平,有无限提升的可能
- 当宗教与社会抗衡时,反而更增活力,当两者和谐时却隐藏了俗化的危机
心理学的批判主要以弗洛伊德(Freud, 1856 - 1939)为代表。他主张
- 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拐杖,当人面对自然力及不可避免的死亡,就产生强烈的愿望,再投射出去
- 随着科学的进展,教育的提升,人的心理愈发健全。若还有困难,可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
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占整个意识的5/6,而潜意识可以通过梦来投射。具体俩说,他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,压抑会带给潜意识复杂的内容。回到宗教上,他认为宗教上人心里愿望的投射,神明是一种心理依赖和寄托。
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欲望,人生只是在欲望尚未满足的痛苦和欲望满足后的无聊中挣扎而已。
另一位对宗教提出批评的是卡尔马克思,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的精神鸦片。他的思想很大程度受到费尔巴哈(1804 - 1872)的影响。一般认为费尔巴哈是即黑格尔(1770 - 19831)之后的左派,即偏向唯物论。 黑格尔是西方近代哲学最后一位代表人物,他死后西方近代哲学宣告结束。黑格尔哲学是绝对唯心论,认为宇宙本体是绝对的精神
心就是意识,也是精神和思想,这些词都是相通的
费尔巴哈认为并不是上帝造人,而是人造上帝,神学就是人类学。人类对于人类社会无法满足的美好愿望全部投射到神的身上。这种思想相继影响了马克思,弗洛伊德。
宗教推上述心理学批判的回应是
- 人的心理愿望所投射的,未必是神明的真相,但是并不因为如此,就可以断定没有神明的存在
- 人与超越界的关系的应该是由内而外的,而并非是外界(来自人类或自然界的挫折)强加的
小结一下,从哲学立场批判宗教的基本论点如下
- 自然主义 (Naturalism),世界只有自然界和人类。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来源和归宿承认无法理解,因为不在理解的范畴内
- 唯物主义 (Materialism),任何精神的存在和表现不能脱离物质的基础
- 怀疑论 (Skepticism),对宗教的一切论断持怀疑态度
- 不可知论 (Agnosticism),不肯定也不否定宗教的存在
- 实证论 (Positivism),一切对于宗教的论证是无法证伪的